第二十一章 未遂风云便-《文明的光芒》
第(3/3)页
是啊,李江陵又肯定了一次。
校花的故事了,还有后继吗?景尧又问道。
看来景尧也清楚李江陵讲故事的套路了。李江陵只好再说了一段:
校花,被隔壁的小胖子用一首歌曲骗走了。这就是李江陵,不喜欢胖子的原因。最重要的是李江陵觉得胖子说了假话,他根本就没有跟校花同桌,却写什么同桌的校花,简直就是笑话,完全背离了科学的真相。
景尧配合着微笑,让李江陵搞不清楚段子到底有没有效果。
反正最后,景尧让李江陵送她回去了。
送走景尧再次回到家里,李江陵开始写日记:如果古代人看到现代的我们,一定会觉得很不可思议,感觉完全不能理解的样子。这种情形也让我想起了一首诗:短衣穿结半瓢空,所住茅檐仅蔽风。久诵经书皆默记,试挑史传亦旁通。青灯窗下研孤学,白首山中聚小童。却羡安昌师弟子,只谈论语至三公。
是啊,宋代乡村的教书匠虽然满腹经伦。不但把儒家学问熟记于心,连历史也已经通晓。可是有什么用了,还不是混个温饱而已。看看汉朝人物,读了一部论语也能当上大官了。
诗人是在借古讽今,但是站在更高的层次想一想,其实他说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。时代越发展,文化越积累,一个人需要掌握的知识就越多。能懂论语的汉朝人,可能就是大学问家,但是到了宋朝,这样的人可能连温饱都混不上。
同样的道理,一百年前的古人来看今天的我们,他们也会有很多的不习惯。首先是对名词的理解,很显然就算是同样的名词,在我们的时代也被添加了更多的含义。在古时候,一个人说话能够一语双关,可能就是一个智者了。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说出的话语,一语双关、一语三关、甚至一语多关,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。同样的语言,所含有的信息量已经完全不同了,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。
举个例子的话,就好像小米。两百年前的人说的小米,只是一种粮食。而一百年前的人说的小米,可能是一款手机了。写完这些,李江陵就去洗澡睡觉了。
但旁边的废纸堆中,隐隐约约有一首李江陵抄写的诗词:黄金榜上,偶失龙头望。明代暂遗贤,如何向,未遂风云便……
第(3/3)页